《社論》從臺灣觀光現況報導看臺灣安全困境與危機

日期:2025-07-25 10:32:56

【社論/記者潘建華報導】我從東部開始寫觀光到近期到金門寫觀光看到無煙囪產業,一個文明的開發國家需要有一個觀光的產業,讓自己的國民有休閒與精神的放鬆,然而執政黨的捨棄觀光產業,讓國人到國外旅遊消費,間接的把我們的風景人文歷史給抹煞了,台灣的歷史文化民俗與飲食文化,都是台灣真實的國民生活,國人不了解台灣的歷史文明與風俗,被高價位的觀光讓國人,一味地往國外或大陸旅遊, 間接的產生光光的 斷裂,一個充滿中華文化與日據時代的生活及現代西方所傳入的飲食,讓台灣呈現多元的飲食文化與風景,從明政時期到清朝治理,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以刻苦耐勞開墾了在台灣地區成為移民社會的窗口,日據時期日本人與以皇民化讓許多台灣人有了大和民族的飲食與精神,民國34年中華民國經過八年抗戰,收復了台灣澎湖地區,在少數人的皇民思想,讓我們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民國38年中國大陸淪為共產主義的統治社會,然而國民政府將許多來自各省的飲食文化帶來台灣, 使台灣的飲食成為最具有中國八大菜系的特色,由於幾百萬人臨時的進入台灣地區,造成語言的隔閡,讓台灣造成某些的衝突, 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融合了中華文化民俗飲食,在這塊土地展現多元的中華民族特性,所謂的觀光必須具備多元性的觀光與歷史背景,兩岸分治是歷史與制度的背景下所產生的問題,但隨著中共的改革開放,讓中共也逐漸放棄馬列主義走向經濟市場,並且以國父的建國方略、建國大綱,設施多個五年計劃經濟,讓中共逐漸成為世界大國,也讓民生逐漸富裕起來,相對的臺灣自1995年修改憲法中華民國成為人人可以用選票選舉自己的國家元首,國家長遠的建設與步驟 ,卻因政黨選舉與利益集團的衝突形成對立,這裡有美國有日本有中共不希望臺灣能夠富強壯大,加上民選總統後族群衝突與對立,台獨思想從教育把優良的中華文化給徹底的抹煞了,一切皆以權力為根本從政治經濟到文化的侵蝕,讓臺灣失去了原有的精神,一個國家的強大與領導者及其組織成員的水平與見識能帶領國民走向國富民強的生活,從蔣公在臺實行375減租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到九年國民教育發展農業與輕工業經濟再經國先生時期的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的基礎建設,當時政府官員一切是以民生基礎建設與強化工業發展,如今呢一個少數的政府藉由政治手段司法控制輿論掌握加上教育錯誤的問題,分化的臺灣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這次台南的風災,那位國家領導人要求民間與社區來自我救濟,害死了百姓,如此的行徑 人民若不加以思考,不僅觀光產業將毀於他的手裡,而近期美國的關稅與貨幣戰爭,這群政府官員是否有者全盤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解決當前的國家困境,我以往在大學的上課講的是「道、術、策、略、法、勢」研究國際局勢,針對國際與兩岸的問題尋求建立的國家目標遇到戰略。

今天我以觀光為主題,在我微薄的薪俸走向臺灣各地藉由觀光寫出臺灣產業的困境,並藉由觀光產業發展的問題以客觀與歷史的角度思考臺灣如何面對世局,如何藉由輿論喚醒民眾,先把自己臺灣的農漁工業與貿易經濟,由內而外的建構自己在經濟上發展,並以臺灣所需的電力,水資源,儲備自己的糧食安全與電力系統的完備,看看大陸的基礎建設從糧食問題到電力系統的改善下,他們的建設是以國家安全與民生問題完成工業基礎的完善,在強化中共自己的軍事實力。

近期我協助一位政大博士的論文修飾,講的陸權海權到邊緣地區戰略,何以中共要發展一帶一路建構其強大的三軍體系,我在學弟的研究中看到他們對付西方的圍堵,從其水利工程來強化農業建設,從其陸權以中巴經濟走廊到中伊鐵路與公路及能源管線的鋪設,一切都是為防止戰爭與準備戰爭,做準備。

而我們的政府除了反中有沒有建設臺灣在農工漁業與水電資源的建設以完備國家產業基礎的建設,現在少子化臺灣要的是人力運用建設的建構,而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真正的民主是以人民為主,做好民生基礎建設與教育國民建立國民核心價值,永續經營國家發展,並在兩岸與美國在中美博弈下取得平衡,ㄧ但兩岸或是中美衝突下,臺灣必定深受其害,而我以研究安全領域與研究文史法學與觀光,看到的臺灣困境與政客的貪婪無恥,這次是罷免是什麼,不過是一黨一己之私,陷國家於亂政違憲使國家機器空轉,我的臺灣觀光之旅仍然會持續進行,無論是離島或是臺灣各地藉由實地觀察與訪視紀錄臺灣現在面臨的困境與危機,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指教,並思考這塊土地需要的是何種領導者以「道、策、術、略、法、勢」選出一位能領導中華民國與全民走向富裕的民主康莊大道,實踐禮運大同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 壯有所用、鰥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富裕安定的民生主義的大同世界,而不是抗中台獨意識形態的鬥爭中,讓臺灣持續空轉,陷台灣於危機四伏的為難中!

  
 

港都國際新聞報

電子信箱:rong7511@gmail.com
聯絡電話:0987-562125

理念宗旨:立場客觀  言論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