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將軍與抗戰時期的軍醫教育看國防醫學大學應有的走向與使命

日期:2025-08-28 12:54:28

專題記者/潘建華/台北報導

張 建 字 掃 霆 ,廣東 梅 縣 ⼈ ,德 國 柏 林 ⼤ 學 醫學 博 ⼠ 及 哲 學 博 ⼠ 。 

個 性 耿 介 , 有 擔 當 , 有 還 ⾒,處 事 殿 謹 , 公 私 分 明 , 絲 毫 不 苟 , 知 ⼈ 善 任 爲 我 國 不 可 多 得 的 醫 學 教 育 ⼈ 才 。 

他 於 ⺠ 國 ⼆ ⼗三 ( ⼀ 九 三 四 ) 年 秋 , 從 德 國 學 成 醫學博士與哲學博士歸 國 後 , 即 爲廣 東 省 陳 伯 南 ( 濟 棠 ) 總 司 令 所 延 攬 , 辦 廣 東軍 醫 學 校 , 出 任 少 將 校 長 。此 時 廣東發生嚴重政治衝突逢⻄南 地區與 中央問題。

蔣 公 垂 詢 軍 醫 現 況 及 改 進 意 ⾒ 甚 詳 , 對 張 建博 ⼠⾚ 膽 忠 ⼼ 擁 談 中 央 獎 勉 有 , 並 ⾯ 他 到 中 央 主持 軍 醫 ⾏ 政 與 教 育 。 他 不 敢 啓 ⿒ 當 ⾯ 推 辭 ,回 到總 部 之 後 報 告 余 總 司 令 , 請 其 代 向 委 員 長 懇 辭 。

余 總 司 令 則 轉 請 省 府 黃 主 席 沓 謁 委 員 長 ⾯ 報 , 以張 博 ⼠ 在 廣 東 任 職 務 太 多 , 無 法 離 粵 前 往 中 央任 職 , 乘 之 中 央 任 務 繁 重 ,恐 難 勝 任 爲 由 , 懇 請淮 暂 留 廣 東 。但 均 未 蒙 允 准 。⺠ 國 ⼆ ⼗ 六 年 ⼆⽉ 委 員 長 蔣 公 電 令 , 調 張 建 任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致 育⼀ 致 抗 ⽇ 。 
事 平 後 中 央 命 余 崛 奇 將 軍 爲 第 四 路 總 司 合 , 掌 管 全 粵 軍 事 , 黄 慕 松 先 ⽣ 爲 東 省 主 席 。 張 博 ⼠ 仍 主 持 東 軍 醫 學 校 並 乘 任 第 四 路 軍 總 可 令 都 軍 醫 處 長 、 廣 東 總 醫 喘 院 長 , 使 廣 東省其軍醫 ⾏ 政 業 務 歸 於 ⼀ 統 。

同 年 秋 , 國 ⺠ 政 府 軍 事 委 員 會 委 員 長 蔣 公 蒞 粵 視 察 , 召 ⾒ 各 將 領 , 張 博 ⼠ 亦 爲 被 召 ⾒ 之 ⼀ 員 張 博 ⼠ 到 京 後 , 深 感 集 軍 醫 ⾏ 政 與 教 育 於 ⼀⾝ , 資 任 艱 鉅 。既 無 法 推 卸 , 惟 有 克 蠱 職 責 ,努力為軍 醫教育全⼒ 以 赴 。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當 時 範 圍 很 ⼩ ,⼈ 數 也 不多 , 醫 科 及 藥 科 各 四 期 未 畢 業 學 ⽣ 僅 有 ⼀ 百 多 ⼈, 教 授 ⽅ ⾯ 專 任 教 官 僅 有 醫 科 解 剖 學 、 ⽣ 理 學 、⽣ 物 化 學 、 細 菌 學 等 蒸 礎 科 學 四 ⼈ , 其 餘 均 爲 乘任 , 連 醫 科 及 藥 科 主 任 亦 爲 乘 任 。 張 博 ⼠ 以 同 時赴 任 的 致 授 于 少 卿 ( 留 德 醫 學 博 ⼠ ) 擔 任 致 務 處長 ; 張 鵬 到 ( 軍 醫 學 校 藥 科 四 期 ) 擔 任 藥 科 主 任外 , 會 後先後 會見羅 致 留 德 醫 學 博 ⼠ 張 岩 ( 解 剖 ) 、孔錫 餛 ( 病 理 ) 、 會剪啊邢 亥 ( 藥 理 ) 、 檜 憲 交 ( 臨 床醫 學 內 科 ) 、 梁 舒 ⽂ ( 外 科 ) 、 陳 
( 眼 科 ) 、⾼ 英 ( ⽪ 花 科 ) 、 袁 開 基 ( 留 美 博 ⼠ , 藥 科 化學 ) 、 李 茂 之 ( 北 京 醫 ⼤ 、 ⽣ 理 ) 等 ⼈ 擔 任 主 任教官 官 。

⾰ 新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 國 ⼆ ⼗ 六 年 七 ⽉ 七 ⽇ 盧 海 橋 抗 ⽇ 戰 爭 爆 發, 我 國 全 ⾯ 抗 戰 開 始 ,張 博 ⼠ 因 兼 任 軍 醫 署 長 ,爲 明 瞭 前 ⽅ 術 ⽣ 勤 務 狀 況 , 奔 走 於 各 戰 區 。 現 察篩 來 之 後 覺 得 全 國 軍 隊 有 三 百 多 萬 , 精 銳 部 隊 幾乎 全 部 投 入 戰 場 , 每 ⼀ 戰 役 傷 亡 頗 ⼤ , 萬 事 莫 如醫療 急 。戰 ⾾ 部 隊,除 最 感 滿 苦 的 即 是 醫 藥 缺 乏 。 因爲 輕 傷 官 兵 不 能 立 即 裹 傷 繼 續 作 戰 , 對 兵 ⼒ 損 耗過 ⼤ , 削 弱 職 ⾾ ⼒ , 所 以 需 要 軍 醫 急 於 星 火 。 

雖然 已 在 ⼀ 個 ⽉ 內 成 立 陸 軍 醫 院 六 ⼗ 個 、 兵 站 醫 院四 ⼗ 個 , 但 仍 差 得 很 遠 。 ⽽ 已 成 立 之 醫 院 , 也 感⼈ ⼿ 不 ⾜ , 更 無 法 組 成 再 多 的 野 戰 醫 院 及 後 ⽅ 醫院 。 更 苦 的 就 是 造 就 ⼀ 個 正 式 醫 官 需 要 五 年 時 ,並 非 ⼀ 蹴 即 ⾄ ,軍 醫 學 校 的 教 育 制 度 , 正 科 養 成 教 育 , 招 考 輕 微 傷 患 , 使 受 傷 官 兵 裹 傷 後 仍 能 繼 續 戰 ⾾ , 以⾼ 中 畢 業 ⽣ , 醫 科 五 年 , 藥 科 四 年 畢 業 。 ⽽ 且 對學 科 成 績 的 要 求 非 常 嚴 格 , 主 要 課 ⽬ ⼀ ⾨ 不 及 格補 考 ,補 考 不 及 格 降 級 , 兩 ⾨ 不 及 格 開 除 。 每 年招 ⽣ ⼆ 次 , 醫 科 六 ⼗ ⼈ 。 可 是 到 畢 業 時 因 中 途 留抗 戰 開 始 , 政 府 為 了 長 期 抗 戰 ,所 有 ⼤ 專 院級 、 淘 汰 、 退 學 等 因 素 , 剩 下 的 畢 業 ⽣ 最 多 不 到 ,軍醫學生校 及 各 軍 事 學 校 ⼀ 律 內訓。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最 初訓 ,五 ⼗ ⼈ 。 藥 科 則 更 少 了 , 每 期 入 伍 三 ⼗ ⼈ , 同 樣 廣 州 , 與 廣 東 軍 醫 學 校 改 稱 的 第 ⼀ 分 校 合 駐 校 舍的 因 素 , 到 畢 業 時 不 到 ⼆ ⼗ ⼈ 。 每 年 畢 業 ⼀ 期 。 合 ⽤ 作為儲備軍醫 ,合 班 上 課 。 

此 時 張 博 ⼠ 已 料 到 香 港每 年 ⼀ 期 的 畢 業 ⼈ 數 , 縱 然 全 部 分 發 都 隊 , 以 全 運 早 必 然 落 入 敵 ⼿ , 將 來 外 來 物 資 必 然 困 難 ,以國軍 ⼆ 百 多 個 師 計 算 , 平 均 每 四 個 師 還 分 不 到 ⼀ 名 是 利 ⽤ 港 粵 近 降 之 便 , 儘 量 採 膳 教 育 ⽤ 品 及 藥 品正 式 醫 官 。 
因 此 部 隊 的 野 戰 醫 院 , ⼤ 學 醫 科 出 ⾝ , 以 備 長 期 抗 戰 之 ⽤ 。 上 海 戰 事 結 束 , 南 京 藥科留 守的 醫 官 , 可 以 說 是 絕 無 僅 有 。 

日後,⽇ 軍 繼 續 向 內 陸 進 犯 , 廣 州 並 非 安 全 之 地 逐 於 ⼆ ⼗ 七 年 四 ⽉ 將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與 第 ⼀ 分 校 同培 植 速 成 軍 醫 ⼈ 在 緩 不 濟 急 的 情 況 下 , 不 得 不 尋 求 補 救之 道 。 

張 建博 ⼠ 在 軍 醫 署 長 任 內 , 成 立 軍醫生預 備 團 , 以王 永 安 爲 主任 , 負 責 收 容 論 陷 區 逃 出 之 醫 務 ⼈ 員, 先 作 短 期 循 ⽣ 勤 務 訓 練 , 然 後 派 往 各 陸 軍 醫 院 ⼯ 作 。 

張 博 ⼟ 於 同 年 九 ⽉ 辭 去 軍 醫 署 長 棄 職 。 專 注戰匙鞥無時時 邊 往 桂 林 。 ⼆ ⼗ 八 年 ⼆ ⽉ 再 遷 貴 州 安 順 。 張 博⼠ 親 ⾃ ⾄ 安 順 覓 勘 校 址 , 選 定 縣 城 北 ⾨ 外 ⼀ 個 團的 營 房 作 爲 校 舍 。 可 營 房 原 爲 駐 兵 , 就 有 數 棟房 舍 , 不 敷 容 納 , ⽽ 且 內 部 備 簡 陋 , 就有僅有幾間房屋⽽ 已,匱乏的學校 的 各 種 設 施 ,隨著因戰事之 遷 校 經 費 有 限 ,無 ⼒ 增 建 , 祇 能 利 ⽤ 舊 有 房 屋 因 陋 就 簡 。 

張 建博士對於學生結 業 後 返 回 原 部 隊 服 務 ; 速 成 班 則 招 考 初 中 畢 業⽣ 訓 練 ⼀ 年 , 結 業 後 分 發 部 隊 充 任 初 級 軍 醫 。 此舉 雞 然 有 粗 濫 造 之 姝 , 却 是 補 救 當 時 軍 醫 不 ⾜的 唯 ⼀ 辦 法 。 這 些 速 成 班 軍 醫 在 都 隊 紙 負 責 處 理部 辦 公 室 、 政 治 部 、 總 除 部 、 ⼤ 隊部 , 各級總部 軍部,各 隊 廚 房 等 。 總 算 將 學 校 勉 强 安 順 下 來 , 恢 復上 課 。 爲 了 軍 醫 致 育 的 統 ⼀ , 並 將 昆 明 雲 南 軍 醫學 校 改 為 第 三 分 校 , 以 景 凌 奶 少 將 爲 主 任 。 不 久並 將 第 ⼀ 分 校 遷 往 ⻄ 安 , 以 滕 書 同 爲 主 任 。

因 學 校 ⼀ 訓再訓 , 教 育 進 度 及 精 种 紀 律 各 ⽅⾯ 均 受 到 影 響 , 遷 定 之 後 才 開 始 積 極 整 頓 , 並 ⼒ 謀 ⾰ 新 。 
⾸ 先 擴⼤ 編 制 , 逐 漸 發 展 ,加 強課 程 。

除 設置教務 處 外 另 增 設 總 務 處 、 政 治 部 、總 隊 部 ,各科 系 增 加教官 及 助 教 , 以 培 養 入 才 。 

在 課 程 ⽅ ⾯
1 有 ⼀ 般 課 程 及 專 ⾨ 課 程 , 醫 科 基 礎 學 、 醫 科 臨床 醫 學 、 藥 科 , 並 增 設 牙 科 、 護 理 科 、 並設附 屬 醫 院 。醫務 ⼈ 員 ( 包 括 主 任 教 官 、 教 官 、 助 致 、 佐 理員 ) , 增 加 ⾄ 三 百 餘 ⼈ , 學 員 ⽣ 增 加 ⾄ ⼀ 千 多 ⼈。 

在 研 究 發 展 ⽅ ⾯ , 成 立 「 藥 品 製 造 研 究 所 」 ,以 張 鹏勁少 將 為 所 長 。 其 ⽬ 的 , ⼀ ⽅ ⾯ 供 應 學 ⽣實 習 , ⼀ ⽅ ⾯製造 軍 ⽤ 藥 品 與 注 射 液 , 供 應 都 隊之 ⽤ , 頗 有 規 模 。 同 時 成 立 「 ⾎ 清 疫 苗 裂 造 研 究所 」 以 細 菌 系 主 任 李 振 關 博 ⼠ ( 留 美 ) 乘 任 所 長。 ⽣ 產 霍 亂 、 傷 寒 、 副 傷 寒 、 天 花 等 各 種 ⾎ 清 疫苗 ,運 有 病 例 之 戰 區 預 防 注 射 及 援 種 。並 成 立「 陸 軍 營 養 研 究 所 」 , 以 萬 昕 ( 留 美 碩 ⼠ ) 爲 所長 。

⼆ ⼗ 九 年 秋 , 張 博 ⼠ 有 鑒 於 軍 醫 教 育 應 與 部 、除 軍 醫 及 其 作 業 取 得 密 切 聯 繫 , 派 專 家 組 織 戰 地軍 醫 考 察 團 。 以 教務 處 長 于 少 卿 少 將 爲 團 長 , 王
永 安 少 將 爲 副 團 長 , 團 員 有 主 任 教 官 李 旭 初 博 ⼠( 衛⽣ 勤 務 ) 、 江 世 澄 博 ⼠ ( 軍 隊 術 ⽣ ) 、 萬 昕碩 ⼠ ( 軍 隊營 養 ) 、 會 憲 ⽂ 博 ⼠ ( 傳 染 病 ) 、 陳任 博 ⼠ ( 砂 眼 ) 等 七 ⼈ 前 往 第 四 、 第 七 、 第 九 戰區 考 察 。 

訪 問 部 隊除戰區指揮官 長 及 與 部 隊 軍 醫 座 談 外 , 並 作 學 術 專 題 演 講 。 歷 時 ⼆ ⽉ 餘 ,回 校 後 以 他 們 考 察 ,所 得 作 成 報 告 及 建 議 。 咸 認 前 ⽅ 軍 醫 素 質 太 差 ,醫 藥 設 備 簡 陋 , 藥 物 缺 乏 , 是 軍 隊衛 ⽣ 無 法 改 善 之 原 因 。 

對 於部 印像 中 之 軍 醫 , ⼤ 多 數 是 從 看 護 兵 做做起軍 醫 學 校 的 教 育 制 度 ,正 科 養 成 教 育 , 招 考 輕 微 傷 患 , 使 受 傷 官 兵 裹 傷 後 仍 能 繼 續 戰 ⾾ , 以⾼ 中 畢 業 ⽣ , 醫 科 五 年 , 藥 科 四 年 畢 業 。 

⽽ 且 對學 科 成 績 的 要 求 非 常 嚴 格 , 主 要 課 ⽬ ⼀ ⾨ 不 及 格補 考 , 補 考 不 及 格 降 級 , 兩 ⾨ 不 及 格 開 除 。 

每 年招 ⽣ ⼆ 次 , 醫 科 六 ⼗ ⼈ 。 可 是 到 畢 業 時 因 中 途 留級退訓所畢業並不能滿足部隊需,抗 戰 開 始 , 政 府 為 了 長 期 抗 戰 , 所 有 ⼤ 專 院留級 、 淘 汰 、 退 學 等 因 素 , 剩 下 的 畢 業 ⽣ 最 多 不 到 ,校 及 各 軍 事 學 校 ⼀ 律 內 訓 。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最 初 遜 ,五 ⼗ ⼈ 。 藥 科 則 更 少 了 , 每 期 入 伍 三 ⼗ ⼈ , 同 樣 廣 州 , 與 廣 東 軍 醫 學 校 改 稱 的 第 ⼀ 分 校 合 駐 校 舍的 因 素 , 到 畢 業 時 不 到 ⼆ ⼗ ⼈ 。 每 年 畢 業 ⼀ 期 並無法滿足部隊。合 ⽤ 備 用, 上課以合 班 上 課 。 

此 時 張 博 ⼠ 已 料 到 香 港會淪陷每 年 ⼀ 期 的 畢 業 ⼈ 數 , 縱 然 全 部 分 發 都 隊 , 以 全 運 早 必 然 落 入 敵 ⼿ , 將 來 外 來 物 資 必 然 困 難 , 以國軍 ⼆ 百 多 個 師 計算 ,平 均 每 四 個 師 還 分 不 到 ⼀ 名 是 利 ⽤ 港 粵 近 降 之 便 , 儘 量 採 取一般基礎醫學教 育 從⽤ 品 及 藥 品正 式 醫 官 。 因 此 部 隊 的 野 戰 醫 院 , ⼤ 學 醫 科 出 ⾝ , 以 備 長 期 抗 戰 之 ⽤ 。 上 海 戰 事 結 束 ,南 京 藥 科留守守的 醫 官 , 可 以 說 是 絕 無 僅 有 。 

其後 , ⽇ 軍 繼 續 向 內 陸 進 犯 , 廣 州 並 非 安 全 之 地 ,逐 於 ⼆ ⼗ 七 年 四 ⽉ 將 中 央 軍 醫 學 校 與 第 ⼀ 分 校 同培 植 速 成 軍 醫 ⼈ 在 緩 不 濟 急 的 情 況 下 , 不 得 不 尋 求 補 救分散之 道 。 

張 博 ⼠ 在 軍 醫 署 長 任 內 , 成 立 軍 醫預 備 團 , 以王 永 安 爲 主 任 , 負 責 收 容 論 陷 區 逃 出 之 醫 務 ⼈ 員,先 作 短 期衛⽣ 勤 務 訓 練 , 然 後 派 往 各 陸 軍 醫 院 ⼯ 作 。 

張 博 ⼟ 於 同 年 九 ⽉ 辭 去 軍 醫 署 長 棄 職 。 專 時 邊 往 桂 林 。 ⼆ ⼗ 八 年 ⼆ ⽉ 再 遷 貴 州 安 順 。 張 博昂⼠ 親 ⾃ ⾄ 安 順 覓 勘 校 址 , 選 定 縣 城 北 ⾨ 外 ⼀ 個 團的 營 房 作 爲 校 舍 。 可 是 營 房 原 爲 駐 兵 , 就 有 數 所房 舍 , 不 敷 容 納 , ⽽ 且 內 部 備 簡 陋 , 就 有 密 屋⽽ 已 。 俠 乏 學 校 的 各 種 設 施 , 乘 之 遷 校 經 費 有 限 , 無 ⼒ 增 建 , 祇 能 利 ⽤ 舊 有 房 屋 因 陋 就 簡 。 張 博士對於結 業 學生,其後 返 回 原 部 隊 服 務 ; 速 成 班 則 招 考 初 中 畢 業⽣ 訓 練 ⼀ 年 , 結 業 後 分 發 部 隊 充 任 初 級 軍 醫 。 此舉 雞 然 有 粗 濫 造 之 姝 , 却 是 補 救 當 時 軍 醫 不 ⾜的 唯 ⼀ 辦 法 。 這 些 速 成 班 軍 醫 在 部隊只 紙負 責 處 理部 辦 公 室 、 政 治 部 、 總 隊部 、 ⼤ 學部 , 各 處教官 ,各 隊 廚 房 等 。總 算 將 學 校 勉 强 安 順 下 來 , 恢 復上 課 。 

爲 了 軍 醫 致 育 的 統 ⼀ , 並 將 昆 明 雲 南 軍 醫學 校 改 為 第 三 分 校 , 以 景 凌 奶 少 將 爲 主 任 。 不 久並 將 第 ⼀ 分 校 遷 往 ⻄ 安 ,以 滕 書 同 爲 主 任 。

因 學 校 ⼀ 訓再 訓 , 教 育 進 度 及 精 种 紀 律 各 ⽅⾯ 均 受 到 影 響 , 遷 定 之 後 才 開 始 積 極 整 頓 , 並 ⼒ 謀 ⾰ 新 。 ⾸ 先 ⼤ 編 制 , 逐 漸 發 展 ,加 課 程 。

除 設置教務 處 外 另 增 設 總 務 處 、 政 治 部 、 總 隊 部 , 各科 系 增 歌 致 官 及 助 教 , 以 培 養 入 才 。 

在 課 程 ⽅ ⾯
1 有 ⼀ 般 課 程 及 專 ⾨ 課 程 , 醫 科 基 礎 學 、 醫 科 臨床 醫 學 、 藥 科 , 並 增 設 牙 科 、 護 理 科 、 附 屬 醫 院 .
。 教務 ⼈ 員 ( 包 括 主 任 教 官 、 教 官 、 助 致 、 佐 理員 ) , 增 加 ⾄ 三 百 餘 ⼈ , 學 員 ⽣ 增 加 ⾄ ⼀ 千 多 ⼈。

在 研 究 發 展 ⽅ ⾯ , 成 立 「 藥 品 製 造 研 究 所 」 ,以 張 鹏 勁少 將 為 所 長 。 其 ⽬ 的 , ⼀ ⽅ ⾯ 供 應 學 ⽣實 習 , ⼀ ⽅ ⾯ 製造 軍 ⽤ 藥 品 與 注 射 液 , 供 應 戰時部隊之 ⽤ , 頗 有 規 模 。 同 時 成 立 「 ⾎ 清 疫 苗 裂 造 研 究所 」 以 細 菌 系 主 任 李 振 關 博 ⼠ ( 留 美 ) 乘 任 所 長。⽣ 產 霍 亂 、 傷 寒 、 副 傷 寒 、天 花 等 各 種 ⾎ 清 疫苗 , 運 有 病 例 之 戰 區 預 防 注 射 及 援 種 。 並 成 立「 陸 軍 營 養 研 究 所 」 , 以 萬 昕 ( 留 美 碩 ⼠ ) 爲 所長 。

⼆ ⼗ 九 年 秋 , 張 博 ⼠ 有 鑒 於 軍 醫 教 育 應 與 部 、除 軍 醫 及 其 作 業 取 得 密 切 聯 繫 , 派 專 家 組 織 戰 地軍 醫 考 察 團 。 以 致 務 處 長 于 少 卿 少 將 爲 團 長 , 王永 安 少 將 爲 副 團 長 , 團 員 有 主 任 教 官 李 旭 初 博 ⼠( 葡 ⽣ 勤 務 ) 、 江 世 澄 博 ⼠ ( 軍 隊 術 ⽣ ) 、 萬 昕碩 ⼠ ( 軍 除 營 養 ) 、 會 憲 ⽂ 博 ⼠ ( 傳 染 病 ) 、 陳任 博 ⼠ ( 砂 眼 ) 等 七 ⼈ 前 往 第 四 、 第 七 、 第 九 戰區 考 察 。 訪 問 部 除 長 及 與 部 隊 軍 醫 座 談 外 , 並 作 實務考查。

 學 術 專 題 演 講 。 歷 時 ⼆ ⽉ 餘 , 回 校 後 以 他 們 考 察 ,所 得 作 成 報 告 及 建 議 。 咸 認 前 ⽅ 軍 醫 素 質 太 差 ,醫 藥 設 備 簡 陋 , 藥 物 缺 乏 , 是 軍 中衛 ⽣ 無 法 改 善 -之 原 因 。 對 部 隊印像 中 之 軍 醫 , ⼤ 多 數 是 從 看 護 兵做起。

校長對於軍醫與軍隊衛生勤務務將建起衛勤,於是附設專科部,以主任教官高英博土爲主任,召集會受高中教育或同等學歷在部隊服務三年以上之軍醫擇優選受訓,帶薪留職。此一專科部之致育計畫分二期完成,每期受訓時間二年,每年召訓一期,每期六十人。此亦爲改善軍醫素質之捷徑。專科部成立之後,原有正規激育則改爲大學部。

張博士要求學生學術與品德並重。如有違犯校規或軍風紀者,則從嚴處分,縱然軍科成續甚佳,但若操行不及格,仍然開除。中央軍醫學校經張博士煞費苦心,慘澹經營後,備逐漸充實,教學人員整齊,校務突飛猛進。自二十九年起先後有政府要員、學者蒞校視察及專題演講,他們看到該校完善的設備,莫不讀譽。中央軍醫學校連續三年年終考績列爲優等。張博士於三十年冬晉中將。

民國三十四年夏抗戰勝利,軍醫學校暨二個分校及軍醫預備團奉命遷往上海,與設在貴陽圖雲關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合併改組爲「國防醫學院」。由軍醫署長林可勝爲院長,張博士副之。這次改組,在張博士個人來說。他心平氣和,泰然處之。惟眼見一手羅致的優秀人才,隨着他的下臺也一概走路,????甚爲痛心。張博士一向現教職員如手足,視學生如子弟,愛發備至,其一手造就的高足從大學部醫科二十五期至四十一期;藥科十九期至二十五期;牙科一至三期;專科部一至二期。可以說桃李滿天下。

張博士移交清楚後,奉命出國考察,先受美國醫藥援華會之邀請,赴美國作醫學教育之考。

在美考察完畢後,受英國文化會之邀請赴倫敦考察英國致育。在英國考察期間又奉政府之命,往日內瓦代表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衛生組線會識,。考察完畢後返抵廣州時, 國防醫學院已遷臺灣。張博士當時應廣東省主席薛伯陵將軍之邀,出任廣東省政府教育廳長 。 從此與軍醫育絕緣。

今天國防醫學大學的升格,不僅是為了提升國軍的軍醫教育如何在國軍面臨兩岸軍事威脅下,平時就因為戰爭做準備,不僅要擴充醫學院、藥學院、護理學院、公衛學院的師資與學生,更應該將為衛訓練中心,在軍陣醫學,戰傷醫學與國軍各級單位提供戰時急救與傷患的初級處理,達成八類六級的周善準備,為戰爭做準備,是國防人應有的責任,國防部軍醫局身為國軍最高機構,必須思考軍醫如何準備完整的軍醫制度,不能一切以醫科為主流,而是必須醫、藥、護、公衛,都有發展與前途,而不是獨自照顧醫科畢業的學生,試想這123年來,牙科除孟慶梁、護理周美玉兩位將軍外,公衛體系在醫療體系行政與衛勤部隊的做的貢獻,會比醫科專注在自己領域中貢獻差嗎?請軍醫局長高,就整體的軍醫體系,做整體的規劃與公平正義,讓各科的學生能有機會獲得應有的職務,這樣才能,永續發展軍陣醫學、預防醫學、戰傷醫學與一般醫學結合,成就國防醫學大學的使命,不負國防醫學大學成立的目的,這才是建構軍醫對國防安全與預防戰爭做準備的任務與使命。

  
 

港都國際新聞報

電子信箱:rong7511@gmail.com
聯絡電話:0987-562125

理念宗旨:立場客觀  言論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