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軍人節特寫:服役到退役,國家對軍人的承諾與守護

日期:2025-09-02 07:53:17

記者/劉錦龍/高雄報導

每年 9 月 3 日的「軍人節」,我們共同向守護國家的國軍致敬。然而,真正的尊崇,不能僅止於口號或儀式,而必須體現在具體制度與社會禮遇。軍人以青春與健康守護國家,國家應以公平、公正、合理的保障回應,讓他們服役安心、退役有尊嚴。

服役安心:現役軍人的保障與社會尊重

軍人能否專注於國防任務,取決於國家是否給予完整的保障。
•美國:現役軍人享有完整醫療、住房貸款優惠、心理健康輔導,並且在社會地位上備受尊崇。
•加拿大:軍人家庭支持完善,配偶可獲教育補助,子女享醫療保障。
•日本:自衛隊成員享有職業穩定與政府補助,社會尊重度高。
•台灣:提供軍人健保、服役津貼與家庭補助,但在心理支持、社會尊重與家庭政策方面仍有進步空間。
啟示:保障不只是金錢,更包括社會的理解與尊重。

轉銜順利:退役初期的關鍵支持

退役軍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從軍旅身分平順過渡到社會角色。
•美國:GI Bill 教育補助,讓退役軍人能進修或轉職;另設有「轉業輔導計畫」(Trans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南非:《軍人退役條例》提供職業轉型、教育與住房補助,並設立申訴委員會。
•新加坡:軍轉民制度與企業合作,安排退役軍人進入科技、工程等產業。
•台灣:退輔會提供職訓與就業媒合,但資源有限,难以全面满足需求。

啟示:退役不應是結束,而應是「退役再出發」。

退役有尊嚴:長遠生活的公平守護

軍人將青春奉獻給國家,退役後應享有尊嚴、保障與公平對待。
•加拿大:提供撫卹金與長期傷殘補助,保障退役軍人生活品質。
•印度:「同階同俸」(One Rank One Pension, OROP),確保不同世代退役軍人享有同等退休金。
•菲律賓:憲法明文保障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的福利,並提供醫療補助與優先就業機會。
•韓國:退役軍人享有醫療補助、交通優惠與再訓練計畫。
•台灣:榮總醫療體系與榮民之家提供醫療與安置,但退休金改革仍存在永續性與公平性爭議。
啟示:退役軍人不是「被遺忘的人」,而應是國家長期的榮譽資產。

亞洲比較:台灣的定位與挑戰

•印度:強調退休公平。
•菲律賓:透過憲法明訂保障。
•新加坡:注重退役後的就業轉型。
•韓國:福利制度延伸至家庭。

台灣雖已設立退輔會並提供醫療與安置,但在教育轉型、心理健康支持與公平退休制度上仍需補強。

改革藍圖:三階段軍人福利新方向

1.服役時期 → 全面保障
•強化心理健康支持,設立家庭支持中心。
•提升社會尊重度,讓「尊軍」成為社會共識。
2.退役轉銜 → 順利過渡
•建立「退役再出發」教育與就業支持平台,仿照美國 GI Bill。
•與企業合作,提供專業職涯規劃。
3.長遠生活 → 尊嚴守護
•引進印度 OROP 模式,確保退休金公平。
•建立監督與申訴平台,保障退役軍人權益。
•提供更多社會禮遇,如醫療補助、交通優惠與文化參與。

個人心聲:軍人的付出,值得更多理解

筆者與父親皆曾是職業軍人。服役多年,深知軍旅生活的嚴苛:從清晨操課到夜間待命,沒有「正常上下班」的概念,時時刻刻將國家放在第一位。退伍後,卻常聽見社會有人用一句「軍人有終身俸很爽」來簡化軍人的一生。

然而,這份「退休保障」並非特權,而是來自數十年的勞心勞力、對家庭的犧牲,以及隨時面臨危險的付出。軍人的青春與健康,是用來換取國家安全的。

社會誤解 vs. 軍人真實處境

1.誤解:軍人有終身俸很爽;
真實:退休保障是多年辛苦服役換來的結果,需要承受長期高壓與危險。
2.誤解:軍人上下班自由、時間充裕;
真實:軍旅生活作息嚴格,清晨操課、夜間待命,隨時需應對任務。
3.誤解:服役只是「短期奉獻」;
真實:服役期間犧牲家庭生活、個人時間與健康,付出的不只是勞力,還有心理與情感成本。
4.誤解:退役後可以輕鬆適應社會;
真實:轉銜挑戰大,缺乏完整的教育、職涯、心理與社會支持。
5.誤解:軍人生活安全有保障;
真實:現役期間可能隨時面臨危險,心理壓力與責任重大。

致敬所有軍人

真正的尊重,不只是喊口號,而是理解軍人的犧牲,並給予合理的制度保障與社會尊嚴。唯有如此,現役軍人才能無後顧之憂,退役軍人才能無遺憾,國家防衛也才能永續。

在這個屬於軍人的節日裡,謹向所有現役與退役的國軍弟兄姊妹致上最深的敬意與祝福。因為有你們的保家衛國,才有我們今日的安定與幸福。

筆者亦曾任海軍建亭軍官,深知這份責任的重量。今天,願以一名退役軍人的身分,再一次向所有仍在崗位上的軍人說聲:謝謝你們,軍人節快樂!

  
 

港都國際新聞報

電子信箱:rong7511@gmail.com
聯絡電話:0987-562125

理念宗旨:立場客觀  言論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