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劉錦龍(海軍軍官退役)/高雄報導
夜色中的台海,看似平靜卻暗藏風浪。1998年,我剛從軍校畢業登上艦艇,那時飛彈危機的陰影尚未散去。雷達上的光點、無線電的沉默,對外界或許只是例行演習,對我們卻可能是一聲戰爭警報。那一刻,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守住這片海,就是守住家人。
二十多年後,中國在「93軍人節」舉行盛大閱兵。當飛彈、戰機與航母編隊隆然登場,我不禁思考:這些展示,究竟只是權力的表演,還是歷史與現實交織的警訊?
閱兵的歷史鏡像:共同過去,分歧詮釋
「93閱兵」源於紀念抗戰勝利。對中國大陸而言,這是民族精神的象徵與政權合法性的延續;對台灣而言,抗戰同樣是歷史記憶的一部分,但隨著兩岸分治,敘事逐漸出現差異。
閱兵,成了一面鏡子——既映照出「共同過去」,也照出「分歧現實」。
軍力展演的雙重訊號:內聚與外宣
今年閱兵展示了東風飛彈、殲-20隱形戰機與航母編隊,象徵中國軍力持續成長。對內,這是凝聚民族情感的工具;對外,則是釋放明確訊息:核心利益不容挑戰,尤其針對台海與南海。
然而,國際多數專家認為,中國全面攻台的代價過高,更可能傾向於「封鎖」或「灰色施壓」等手段。對台灣而言,面對這些訊號,所需的是冷靜,而不是恐懼。
世界的目光:憂慮與期待並存
•美國:視為對印太安全的挑戰,強調強化盟邦合作。
•歐洲:肯定抗戰歷史貢獻,但提醒和平比對抗更重要。
•日本:對中國軍力擴張深感憂慮,呼籲加強自我防衛。
•東南亞:期待深化經濟合作,但同時警惕軍事壓力,希望台海維持現狀。
國際共識逐漸清晰:一旦台海爆發衝突,全球供應鏈與經濟穩定都將遭受重創。
潛在的另一條航道:世代交流的力量
歷史告訴我們,兩岸關係如潮汐般起伏。當軍事與外交是表面浪潮時,青年互動與文化交流則是水下暗流,悄悄推動著和平。
兩岸年輕人熱烈討論創業、AI、媒體議題,不再只談政治;流行歌、影劇、社群交流,也能引發共同情感。這些細微連結,比宏大的口號更能消弭隔閡。
省思:和平的選擇在於人心
海軍有句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意即唯有包容,才能廣闊。
閱兵提醒我們警覺,但真正能守護和平的,是理解與交流。台灣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冷靜與智慧:在強化自身防衛的同時,也積極尋找共存的空間。
和平從來不是口號,而存在於日常裡:一次對話、一場交流,甚至是一首歌。當年我在甲板上守望黎明,如今,我看見社會裡閃爍的交流微光。或許,改變歷史的力量,不是來自武器的震撼,而是人心願意理解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