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合法卻惹議?解析藝人爭議、道德綁架與兩岸交流

日期:2025-09-09 08:59:53

專題記者/劉錦龍/高雄報導

合法行為,不等於社會接受
依法賺錢不代表人人認同。

近期,有媒體點名多名台灣藝人在中國市場表現親中立場,引發社會熱議。從法律角度看,台灣籍藝人只要依法申報全球所得、繳納稅款,無論在國內或海外賺取收入,都是合法行為。換言之,他們的商業活動不違法,不能單純以「錯」或「不當」來評價。

道德綁架與社會情緒
情緒化批評可能形成道德壓力。

從道德與社會觀感角度,部分民眾將藝人的公開立場與台灣社會認同、歷史情感連結,認為親中行為可能違背公共期待。這種情緒化的批評常被稱作「道德綁架」,即社會對個人行為施加非法律的道德壓力。雖然法律上無問題,但輿論的壓力仍可能對個人造成影響。

藝人行為本質是藝術表演
藝人的選擇多屬職業行為,不應過度政治化。

藝人的主要工作是藝術創作與表演,收入與行為多來自商業活動或藝術展演。從這個角度看,藝人的親中行為,本質上是職業選擇或市場活動,而不是政治立場表態。
此外,隨著兩岸日常交流增多,年輕世代已經淡化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更重視個人選擇與生活經驗。因此,社會不應將歷史情緒強加在這些人的行為上。

政治與娛樂交織的現象
偶像行為被放大檢視,公共討論需理性引導。

藝人的行為經常被放大檢視,民眾對偶像的期待不只包含藝術表現,也涵蓋價值立場與國族認同。在政治敏感時刻,這種集體情緒容易把個人行為政治化。社會應認清:合法行為與道德評價需分清,合法不代表必然被社會接受,批評也不等於違法。

兩岸交流的平凡與人情面向
政治敏感下,兩岸仍有真實的人情與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兩岸之間仍有許多正常、平凡的交流:
•新聞與政經交流:研討會、記者互訪;
•藝文活動:音樂節、電影節、畫展互訪;
•學術合作:兩岸大學間論文、課程交流;
•歷史人道關懷:曾在高雄,一位里長協助數百位老兵的遺骸返回大陸故鄉,落實「落葉歸根」習俗。筆者曾報導專題《海峽兩岸的淚與根:從歷史簽證到落葉歸根的心靈航程》,展現跨越政治立場的人性溫暖與歷史連結。

這些平凡交流表明,即使政治敏感,兩岸日常生活仍存在合作、文化互通與情感共鳴,社會不必將每個個人行為過度政治化。

理性公共討論的必要
理性討論兼顧法律、道德與公共情緒。

這場風波提醒社會三件事:
1.法律行為與道德評價需分清;
2.歷史情緒不應完全束縛個人選擇;
3.公共討論需理性引導,尊重事實與法律規範。

藝人是公共人物,但他們的合法經濟活動與個人立場,不應被簡單劃上對錯標籤。同時,社會討論也應看到兩岸交流中真實的人情、文化與歷史連結,這些才是公共討論中值得珍視的價值。

  
 

港都國際新聞報

電子信箱:rong7511@gmail.com
聯絡電話:0987-562125

理念宗旨:立場客觀  言論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