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記者/劉錦龍/高雄報導
現象剖析:分手後最危險的時刻
每10分鐘,就有一名女性因伴侶或家人的暴力而失去生命。根據聯合國2023年的統計,全球每天平均有140名女性和女孩被親密伴侶或家人殺害。這些數據揭示了殘酷的現實:家,本應該是最安全的地方,卻可能是最致命的所在。
進一步來看,20%至30%的謀殺案件,都是由現任或前任伴侶所為;換句話說,幾乎每三起命案,就有一起源於情感糾葛。若聚焦女性受害者,比例更高:約38.6%的女性命案,是死於伴侶之手。
澳洲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也指出,超過一半的親密伴侶謀殺,發生在分手期間或分手後不久。這意味著,感情結束的那段時間,正是最危險的臨界點。
案例警示:寵物鼠誘殺悲劇
台中一名18歲的儀隊女學霸,正要展開大學新生活,卻在分手後成為前男友報復的犧牲者。兇嫌以歸還寵物鼠為名約出前女友,事先甚至準備好遺書,最後在拒絕復合的對話中突然拔刀,猛刺胸口與頸部,奪走她的年輕生命。
這起案件揭露出一個嚴重的事實:分手並非結束,而可能是暴力的導火線。兇嫌的行為帶有計劃性與毀滅性,映照出全球數據所反映的共通模式。
分手後保護自身的實務建議
1. 實施「完全切割聯絡」(No Contact)
分手後應切斷所有通訊、社群互動與面對面接觸,至少維持三至六個月。若對方曾有控制、威脅或暴力傾向,則更要徹底避免復聯。
2. 建立安全規劃與支持網絡
避免單獨見面,選擇公共場所並由可信任的人陪同。將可能的風險告訴家人、朋友或鄰居,形成支持網絡。
3. 採取法律與居家安全措施
可向法院申請保護令,建立法律屏障。同時加強居家防護:更換門鎖、安裝監視器與警報器,避免住所曝露行蹤。
4. 保留證據,做好反制準備
保存所有威脅或騷擾訊息,必要時可作為報警或申請保護令的證據。一旦對方違法,應立即報警處理。
5. 規劃應急行動包(Go-Bag)與轉移方案
提前準備包含證件、現金、手機與重要文件的應急包,放置於安全地點,一旦情況惡化能立即轉移。
6. 關注心理支援與恢復重建
分手後的創傷不僅來自於暴力,更來自心理壓力。尋求心理諮商、社工或專業團體的幫助,有助於恢復安全感與自信。
實務指南
1.切斷所有聯絡:封鎖通訊、社群帳號,避免一切往來。
2.安全規劃先行:公開場合、有人陪同,拒絕單獨見面。
3.法制武裝自己:保護令與報警紀錄,都是生命保障。
4.強化居所安全:更換門鎖、安裝監控,杜絕侵入可能。
5.準備逃生包:證件與必需品隨時備妥,留好退路。
6.尋求支持:主動告訴親友狀況,並接受專業協助。
分手,不應該是生命的終點。
然而,統計與案例都顯示:分手後是最危險的時刻。唯有提早警覺、具體規劃,並借助法律與社會支持,才能守護自己,避免重蹈悲劇。
愛可以是開始,但安全,才是人生真正的基礎。